欢迎您的访问!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今日关注>>正文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 大力支持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方案》

来源:石家庄市人民政府、石家庄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日期:2021-07-05 09:00:00  点击:[]

日前,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支持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全文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北省推进省会建设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支持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面推进省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大幅提升城市品位、能级和首位度,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当好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对省会建设发展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发挥石家庄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和红色资源优势,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紧密对接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更加注重增强综合实力,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品质,更加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当好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领会省支持意见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切实把省委、省政府的深切关怀转化为具体行动,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在大局大势中找准目标定位,推动各项工作在全省当标杆、作表率。

——坚持统筹谋划,全面系统推进。科学规划现代化、国际化中长期目标,既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又立足当前、有序推进,加快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项目,做到积小胜为大胜、久久为功。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坚决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条条框框和利益藩篱,加大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创新,大胆改革、先行先试。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推进自然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绿色永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共建共享。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享幸福和谐品质生活。

——坚持责任导向,层层传导压力。围绕可操作、可落地、可追溯,对任务逐项细化分解,明确任务目标、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形成时间表、路线图,强化压力传导,保障工作落实。

二、重点任务

全力实施“九大工程”,努力实现“九大提升”,强力推进45项重点任务。

(一)实施铸魂强基工程,提升政治站位。习近平总书记对石家庄知之深、爱之切,在正定工作期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正定古城保护作出重要指示,为首届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发来贺信,给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为石家庄建设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我市建设发展,2017年11月26日,王东峰书记到河北工作不久,就召开全省推进省会建设发展工作会议,要求合力推进省会建设发展走在全省前列。2019年1月12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支持省会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建设的若干措施》。今年5月28日,省委省政府再次召开推进省会建设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省委、省政府支持省会建设发展的意见。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上来,统一到“石家庄在行动”中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感恩奋进、继续前行,以实际行动向省委、省政府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1.要从政治的高度抓好建设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转化为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推动省会建设发展跃上新台阶。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强化创新理论武装,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团结就是力量”专题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埋头苦干、艰苦奋斗,以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践行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高度负责。

2.要从战略的高度抓好建设发展。牢牢把握、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带来的宝贵机遇,以及省委、省政府支持省会建设发展的重大机遇,在大局大势中找准目标定位,努力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要以此为契机,把支持效果放到最大,着力解决一批过去想解决而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抓紧补齐一批过去想补齐而难以补齐的短板弱项,努力实现过去想实现而难以实现的跨越发展,在服务全省乃至全国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3.要从全局的高度抓好建设发展。坚持全球视野、国家站位,站在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高度,跳出石家庄看石家庄,与全国省会城市同台竞技。紧随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信息链、资金链,融入“双循环”新格局,于危机中育新机,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把握后发优势、深入挖掘发展潜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后发先至、增比进位、跨越赶超,充分发挥省会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实施跨越赶超工程,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围绕“三区一基地”定位,紧密对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着力增强省会综合经济实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当好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4.现代化省会建设实现新突破。实施大省会战略,高水平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同步推进产业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城市智慧化、精细化、人性化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到2025年,现代化省会都市圈初步构建,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左右,成为全省现代化城市的标杆。

5.国际化省会建设实现新突破。在全省率先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高城市全球链接能力,努力打造在全球具有一席之地的现代化、国际化陆港枢纽。推进企业国际化、产业国际化、城市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打造河北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示范窗口。到2025年,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空港、陆港、海港“三港”融合程度不断提高,“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地位进一步凸显,实际利用外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经济外向度达到25%以上,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

6.美丽省会建设实现新突破。对标国际一流城市,突出“洁净、秩序、文明、美丽”,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建筑优质美观、设施国内一流、服务公平高效、生活舒适便利、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省会城市。按照“城市品质、乡村风情、现代农村”定位,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历史文脉,增添人文底蕴,打造富有现代化国际化魅力、具有燕赵文化特色的高颜值省会。到2025年,石家庄市万元GDP能耗比2020年降低19%,PM2.5浓度降至49微克/立方米,实现城镇地下水全面回升。

7.排头兵领头雁地位实现新提升。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紧紧围绕全省中心工作,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茁壮成长,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成为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2025年,全市经济总量力争超万亿元。

(三)实施空间拓展工程,提升城市形象品位。优化国土空间总体布局,在二环内做“减法”,在二环外做“乘法”,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加快补齐功能短板、补足生态弱项、补上设施空白,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人民,还公共服务配套于社会。

8.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艺术品去雕琢,系统规划、总体考虑、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城市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加强建筑高度、风貌、格调和色彩管控,新建住宅容积率一律不超过2.0,切实解决城市框架没拉开、建筑没特色、管理不精细、外观不够美、颜色不协调等问题。聘请国内乃至世界顶级的设计专家团队,精心打造优美天际线、城市客厅和中央商务区,启动解放大街两侧280亩土地、核心区域3.6平方公里骨干路网、中央绿轴征迁建设等工作,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绿色园林式城市会客厅,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9.科学编制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围绕建设特大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为依据,核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耕地保有量,持续跟踪和深入分析国家最新政策要求,立足人口增长趋势、城市建设发展和空间布局需要,围绕我市发展客观实际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特点,积极与自然资源部沟通,主动向省自然资源厅问计,争取更多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和用地支持,缓解主城区人口压力,提升城市承载功能,确保规划建设用地发挥最大效益。科学确定城市发展规模,高标准配置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制定城市风貌管控措施,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10.加快构建滹沱河生态经济带。实施拥河发展战略,对标学习天津海河等先进地区经验,在滹沱河主城区段两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现代都市型农业,积极招引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打造城乡融合、优质高效、生态绿色的特色经济带。坚持国际视野,进行国际方案征集,引进世界顶尖规划单位和设计大师,对产业布局、城市风貌和景观进行高标准、高水平设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靓丽城市名片。加快编制《滹沱河经济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按程序报审。加强与省水利厅对接联系,科学合理规划滹沱河城区段南侧行洪通道,提升防洪标准,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调整优化滹沱河城区段南侧行洪通道和绿化布局,依法依规按程序拓展发展空间。

11.优化调整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与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的沟通联系,加快新的应急水源地建设,力争年底前主体工程完工。同步编制《撤销滹沱河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技术方案》,争取及早批复新的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12.加快闲置土地开发建设。对省属企事业单位搬迁后腾退的2992亩土地,列出清单,尽快上报省政府,督促有关单位落实到位。加快完成华药集团地块、煤矿机械厂南厂区土地收储工作,完成河北师范大学土地交付工作;加快推进石钢集团地块、煤矿机械厂周边地块、华药集团相关地块和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地质大学地块交割,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组织实施建设。建立完善土地收储长效机制,对市区范围内企事业单位搬迁腾退的土地,第一时间收储、交接、开发建设。

13.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序推进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深入推进火车站、北三环等区域周边环境整治,持续巩固提升市区小街小巷整治成果,扎实开展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加快补齐功能短板、补足生态弱项、补上设施空白,让石家庄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坚持建管并举,加快11个在建、3个谋划共16.2公里管廊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已建成管廊管线入廊率。加快主街主路重点街区景观提升,“十一”前取得突破性进展,年底见雏形。“十四五”期间,新开工棚改安置住房17185套、启动7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剩余1559个老旧小区改造。今年新开工棚改安置住房5987套,基本建成11618套;启动全部7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老旧小区645个。加大工作力度,创新融资方式,在今年打通10条规划路的基础上,再启动建设10条,力争明年全部启动打通剩余的36条规划路。全力解决停车难问题,2022年至2025年每年新增公共停车位1万个以上。

14.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实施“七抓七提升”工程,全力打造“洁净、秩序、文明、美丽”的省会环境。一是抓专项整治,提升城市形象。抓好主街主路景观提升、小街小巷整治、临建违建及有碍观瞻建筑物清理整治、城市形象窗口打造等专项行动,提升城市的层次、品位和内涵。二是抓市容秩序,提升城市容貌。大力整治占道经营、非机动车停放秩序、违章户外广告、垃圾乱倾乱倒等城市“顽疾”,提升市容市貌。三是抓环卫提标,提升城市环境。深入推进环境卫生治理,全面推行“水洗机扫”,提高城市洁净水平。同时强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四是抓智慧城管,提升智能化水平。年内完成城区燃气IC卡表用户网上缴费改造,实现主城区居民用气线上缴费全覆盖,让市民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五是抓民生保障,提升群众满意度。完成20处易积水区域、154公里市政供热老旧管网、217公里市政供水管网的提升改造,以及20个“美丽街区”“精品街道”创建,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六是抓服务提质,提升城管形象。推进城管“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用水用气报装便利度。七是抓污染防治,提升生态保护能力。实施绿色发展工程,大力开展洒水降尘,加大黄土裸露治理力度,实施中水再利用行动,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四)实施产业跃升工程,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围绕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做强主导产业,做优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兼顾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总量和人均、单项和整体,不断提升省会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质量效益。

15.做强主导产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产业上实现率先突破,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领头效应,3到5年内打造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确保在同行业中保持明显竞争优势,争夺更多市场话语权、定价权和领导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数字金融、数字硬件制造产业落地工程,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快建设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高端化学药、优质中药产业,培育发展生命健康与健康服务业,建设区域性健康管理数字中心;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工程和专用设备、智能装备等产业;新材料产业,重点打造以特钢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打造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精品特钢基地;现代商贸物流业,大力推动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加快石家庄全国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建设,积极争列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到2025年,五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培育壮大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

16.做优传统产业。大力改造提升钢铁、石化、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在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改造上下功夫,推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老树发新芽”,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积极对接京津产业链、供应链,重点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比高的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设计+”产业链,深化“百项技改”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技改步伐。加大石炼化高端新材料项目跑办力度,尽早启动实施,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质量效益和安全水平。

17.做大新兴产业。积极争取省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型农业,精准引进一批符合我市实际的高新技术,大力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努力打造在未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极。

18.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争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坚持数字化、高端化、集群化、专业化发展,培育壮大金融业、文化创意、科技服务、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做精做优电子商务、全域旅游、教育服务、影视传媒等生活性服务业;加速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城市经济业态,打造区域会展中心城市;培育打造一批夜经济品牌示范区域,加快建设一批商业街区、风情街区,打造省会商贸新名片;依托中央商务区、金融创新开发区、自贸区正定片区,打造金融集聚区,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等多种金融业态,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总部落户展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股改和上市,“十四五”期间,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100家以上,其中沪深交易所、新三板精选层和境外主要资本市场上市企业10家以上。到2025年,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特征更加突出,服务业结构更加优化。

19.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强县富民。在新三区和正定县大力发展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推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2021年,新建2个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品加工产业集群、2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主食加工示范企业。到2025年,农林牧渔业产值年均增长4.5%以上。

20.强化重点项目带动。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持续开展专业招商、精准招商、小团队招商和以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符合全市发展实际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强与省发展改革委的协调沟通,建立省市重点项目沟通机制,动态完善项目库清单,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继续实施领导包联机制,持续开展“重大项目谋划引进建设年”活动,落实重点项目用地保障机制、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定期进行项目观摩拉练,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今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840亿元以上。“十四五”期间,每年谋划省重点前期项目不少于150项。

21.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积极加强与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央企、国企的对接联系,主动承接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家级重大工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疏解项目优先落户我市。积极推进我市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北京、雄安研发,石家庄转化科技成果优势互补。每年引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10个以上。

22.全力办好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提升展会规模档次,精心引进一批国际国内数字经济领军企业,精心谋划一批具有石家庄特色的主题沙龙和高峰论坛,争取签约一批智能制造、数据分析、数据应用重大项目,努力打造“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国际性展会。

23.加快推进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深入实施《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发展规划(2021-2025年)》,加强园区路网、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站式科研服务中心,加快行业龙头企业聚集,发展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构建全链条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加快建设中关村·常山北明起步区,力争2022年底前竣工。

24.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探索与京津雄、驻石科研院所实现创新创业资源共建共享,不断壮大提升平台建设规模和质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加强与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的对接联系,在卫星导航、智能传感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高端科研平台。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年均增加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0家以上。到2025年,市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1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000家。

(五)实施绿色发展工程,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省会。

25.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对交通、建材、建筑、水泥、铸造、碳素等主要能源消费行业实行严格能耗和排放限制,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燃煤机组耗能,实现燃煤机组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逐年下降的目标。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动燃煤发电机组实行清洁改造。加大外购电比例,减少电煤使用量。2025年前在主城区新建五座220千伏变电站及配套工程,提升供电支撑保障能力和外来电力、清洁能源消纳能力。

26.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生态管控,让“环境之美”更加凸显。坚持“节引调补蓄管”综合施策,扎实开展工业和城镇节水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有序关停自备井,加快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争取增加常态化生态补水指标,每年不低于5000万立方米,实现民心河、环城水系、洨河常态化生态补水。重点实施太行山区荒山荒地绿化、“三沿三旁”绿化、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营造林绿化工程,全面修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森林固碳量。加大国家级林业项目跑办力度,争取2022年成功申报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到2024年建成高标准的太行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基地13万亩,到2025年,全市完成营造林面积238.5万亩。

27.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铁腕治污,建立完善责任追究联动、生态环境分局长异地任职、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定期曝光、环境违法举报奖励、第三方监测规范运营管理、第四方专业团队常驻专业检查六大机制,切实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继续深化服务式、体检式、预防式执法理念,强化环保与公安、法院、检察院密切协作,精准锁定环境违法问题,不断加大对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监测数据造假等环境污染违法问题的打击和曝光力度。深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大力压煤、减排、控车、抑尘,实行规模以上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扩展“双在线”监控平台建设,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规范年活动,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到2025年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物流配送车、渣土车、邮政车等车辆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今年PM2.5浓度下降率不低于12%,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确保退出全国重点空气质量排名“后十”。打好碧水保卫战,认真落实河长制,加强水源地保护和黑臭水体、河流、工业污水治理,所有污水处理设施扩容提标全覆盖,确保达标排放。实施中水再利用行动,提升中水利用率。到2025年,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不低于55%,基本消除国考断面劣V类水体。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控,加强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联动监管,完善土壤环境监测、评估、预防和执法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左右。

(六)实施扩大开放工程,提升知名度影响力。抢抓“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机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开放发展活力,全面提升开放度,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

28.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大力引进建设一批世界知名品牌连锁酒店、商场、学校等,精心打造凸显石家庄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扩大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的务实交流与合作,每年组织举办一批国际化论坛、比赛、活动,提高省会国际化水平。积极搭建对接平台,力争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国际机构来石投资。

29.打造国际开放合作新高地。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国家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加大自贸区正定片区制度创新工作力度,年内推出2项以上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最佳实践案例或有关部委、机构认可的创新成果,力争国际邮件互换局通过国家验收并全面开展业务,医药口岸物流中心、医药展示交易中心项目建成投用。

30.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依托冀中南智能港,高标准建设石家庄国际陆港,积极申报建设石家庄铁路口岸、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保税物流中心(B型)。布局发展临港适铁产业,强化枢纽设施能力建设,提升保税服务功能。支持正定国际机场扩容升级,积极协调增加国内、国际客货运航线和班次,推动空港、陆港和海港联动发展,加快打造国际多式联运中心、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构建联程运输综合服务体系。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提高班列运行质量和效率,推动“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运输方式转变,打造京津冀地区最具影响力班列运贸服务新平台。

31.提升开发区发展能级。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创新发展提升能级的若干措施》,制定我市开发区创新发展提升能级的实施方案,优化开发区空间布局,推动2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优化整合、扩区托管,提升能级、提质增效,实现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功能定位更加科学、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不断拓展“园区+企业”的发展模式,加快投融资平台、市政建设平台、担保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四个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产业支持、创新发展、人才引进、用地保障等政策体系,引导企业和项目入园进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力争更多园区进入千亿级行列。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打造一批“智慧园区”。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全市营业收入超5000亿元园区达到1家、超2000亿元达到2家、超1000亿元达到2家。

(七)实施交通畅通工程,提升交通枢纽地位。统筹推进对外交通和市政交通建设,持续提升铁路、公路、航空运力,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连接京津冀主要城市及相邻省会城市的“1.5小时交通圈”,巩固石家庄市区域交通枢纽地位。

32.对绕城高速以内高速路段进行城市化改造。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意见要求,市区三环路以内新元高速、石太高速、石黄高速、西柏坡高速、南绕城高速等所有高速公路于今年9月30日前取消收费,同时撤销裕华路、石清路、西古城、西兆通、南新城、北五女等6座收费站。按照市场化方式和公平合理原则,推进省属新元高速、石太高速、石黄高速绕城高速以内路段资产转让事宜。省市属高速公路取消收费后,一律改为市政道路由我市建设和管理。加大三环路周边环境整治力度。9月30日前打通三环路辅路所有堵点,实现三环路辅路全线贯通。

33.积极争取将衡昔高速(含石衡高速)、石忻高速、清魏高速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加大与省交通厅、省发展改革委的沟通力度,积极跑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部,争取将衡昔高速(含石衡高速)、石忻高速、清魏高速列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34.推动省会周边国省干线新(改、扩)建。积极推进主城区周边绕城公路项目建设,强化配套资金和项目用地等要素保障,争取尽可能多的项目纳入国家、省“十四五”建设规划,确保项目早启动、早建设、早完成。今年完成G338无极县绕城段和G307岩峰至秀林段2个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明年开工建设。

35.加快推进石雄、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建设。配合做好地勘、数据调查、基础设施跨越协议签定等工作,力争年底前具备核准条件。筹集我市应承担的项目资本金,保障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的报批工作,争取“十四五”期间全部启动建设,推动主城区轨道交通尽快成网。

(八)实施民生优先工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加快推进省20项民生工程和10件民生实事,让群众的生活更加舒适便利,让“民生之美”更加凸显。

36.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积极推动河北工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在石家庄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积极对接、加快推进东软教育集团在石建设软件教育学院。争取石家庄学院成功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本。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和保障力度,到2022年底全市所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级验收标准。提升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水平,合理布局中小学校建设,疏解主城区就学压力。

37.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健康石家庄建设,加快建设河北省重症肌无力医院和无极县医院,推进石家庄市人民医院与西安交大二附院合作共建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提升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的能力,争创国家级、省级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生产能力储备基地。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今年鼓励支持1~2家医院建成管理运营规范的互联网医院。完成与省平台对接和24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远程诊室建设,逐步实现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远程医疗网络体系。

38.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强化社会保障,积极实施全面参保计划,确保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推动市老年养护院和公办养老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增加普惠性养老床位供给。健全完善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发展多种类型婴幼儿照护示范机构,建设市级儿童福利院,筹建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今年实现城乡幼儿园和社区老人日间照料设施服务全面到位。

39.加快文体产业发展。加快省会文化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体育消费业态,营造城市文化新场景,扩大优质文化供给。积极配合推进省音乐厅、省美术馆等功能场馆建设,集中力量建设新体育中心和市博物馆新馆。深化正定古城风貌恢复提升工程,创建国家5A级景区;积极做好西柏坡、古中山国遗址公园建设保护,传承历史文脉,保留城市记忆、增添人文底蕴,让城市更具魅力,让“文化之美”更加凸显。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九)实施服务提质工程,提升要素集聚效率。以最大程度满足市场主体需求为根本导向,以深刻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国际国内一流水平为标杆,实施一批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优化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树立服务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店小二”意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40.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制度机制障碍,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做好省下放或委托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工作,确保放得开、接得住、管得好。聚焦省会城市发展定位和需求,各部门提出放权清单,逐项与省业务对口部门沟通对接,坚持权责一致的原则,争取省级事权直接委托或下放到市级实施。对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委托和下放的事项,争取受理审核权和批准权适当分离,下放受理审核权,市级部门依法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年底前,争取省级赋权事项不少于20项。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求,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对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监管、重组整合,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国有企业。

41.加快网上政务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健全完善信息化网络平台,尽快实现“网上咨询、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反馈”全流程办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42.提高征地组卷报批效率。加强与省自然资源厅的沟通对接,及时了解审查信息,对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项目,按照省厅要求加大审核力度,完善相关手续,争取一次报批成功。对“两新一重”等重点项目,实行全程盯办、专人盯办,进一步优化报批流程,加快报批速度,提高审批效率,同步开展征地前期各项工作,将组卷报批时间压缩到最短。

43.深化编制管理改革。加强与省委编办的沟通对接,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稳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入开展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在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探索,加大内部挖潜和动态调整力度,不断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向重点领域、民生工程和人才引进等领域倾斜。用足用好上级政策,做实做好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城乡统一、区域统筹和动态调整工作。

44.大力争取资金支持。切实加强与省直厅局、国家部委的联系,结合我市城市建设发展迫切需求,找准我市实际与上级政策的契合点,全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着眼省会建设发展短板弱项,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精心谋划项目,将补助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滹沱河生态修复等省会建设发展急需领域和重点项目,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加强补助资金使用绩效管理,做好新增重大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5.加大政府债券支持力度。在防范债务风险的前提下,聚焦政府债券明确支持的领域,全力争取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加快政府债券资金支出进度,发挥政府债券资金使用效益。有针对性地筛选储备符合上级投资导向的项目,重点支持城市更新等项目,优先安排在建项目和前期立项审批手续相对完备的项目,为促进省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三、保障措施

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政治、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统一行动,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加快省会建设发展步伐。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相关市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委、市政府常务副秘书长任执行副主任,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建工作专班,负责工作谋划、对接、协调、督办和落实。市四大班子领导全员上阵,结合各自分管工作,及时研究调度,听取工作汇报,切实把省会建设发展各项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找准位置、分工负责,合力推动工作开展。

(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开展“抓住重大机遇、激发内生动力”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思想作风纪律整顿专项行动,善于用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法,打通制约建设发展的堵点痛点断点。要提高工作标准,牢固树立逢一必争、逢旗必扛的省会意识,对标对表中央、省委部署要求,拉高标杆、提升标准,把难办的事情办成、把能办的事情办好、把必须办的事情办出彩。要深化作风转变,大力倡导“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良好风气,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奋斗姿态,时刻保持高效率、快节奏,盯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打几场实实在在的攻坚硬仗,干出几件经得起历史、实践检验的实绩。

(三)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要立足职责定位,聚焦任务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实化工作举措,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节点,实行清单台账管理,做到压力传导到位、责任落实到位。要积极对接省直相关部门,结合国家和省的政策导向,谋划好重大项目、重点工作、重要举措,积极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定期评估推进情况和实施效果,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市政府请示报告,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四)加强督导考核问责。市工作专班、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大督查办要深入开展责任大落实专项督导行动,每季度对任务目标推进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排位、通报曝光。市精准考核专项领导小组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优化考核方式方法,拉开奖惩等级,对考核优秀的单位及个人,要给予通报表扬;对考核不合格的,要进行批评教育,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鞭策,形成加快省会建设发展的强大合力。

原文链接:http://www.sjz.gov.cn/col/1609405465981/2021/07/04/1625449611729.html


上一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下一条: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支持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关闭

地质大学
太行学社
版权所有©河北地质大学太行学社
地址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槐安东路116号
电话 电话: 0311-87207498
传真 传真: 0311-87207498
邮箱 邮箱: taihang@hgu.edu.cn